秦国大将——白起和王翦,同为常胜将军,他们俩谁更强大?

2025-05-11 00:44:36

秦国大将——白起和王翦,同为常胜将军,他们俩谁更强大?

而在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中,白起的对手是纸上谈兵的赵括,他随便派出了一支队伍去诱敌,赵括就上了当,被围困了整整46天,这一场战争中,赵括带来的40多万兵马全部被杀,其中有20多万是投降后为白起所杀,白起长叹一声:“唉,我本不该杀你们,但你们赵国人的战斗力太强,如果我把你们全部带回秦国,只怕你们心中不服、又生祸端,只能把你们都杀了!”赵兵的鲜血染红了河水,这一次的战争,让见惯杀戮的白起都不能不动容。这么多的兵力折损,赵国上下一片黯然,不敢再给秦国叫嚣。

白起一生经历大小70余场战争没有败绩。他作战,善于分析敌我双方形势,再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战术,他通常不以争夺城池为主要目的,而是经常说:“把能打的全杀了,这才能长久稳定!”这也就是白起手下死人无数的重要原因。

同样为秦国统一立下汗马功劳的,还有白起的后辈王翦,他也是秦国乃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。秦国的强敌赵国和楚国都是为王翦所灭。

公元前236年,王翦攻打赵国时,遇到了一点问题,赵国的李牧也是个厉害的角色,谁都打不死谁。武力不能取胜,还可以用智谋,武将也要靠脑子嘛。于是王翦想出了一计,让人到赵国去散播消息:李牧早就和秦国有了愉快的约定,很快就要抛弃赵国这个主子了。就这样,王翦成功的挑拨了李牧和赵王的关系,李牧长了十张嘴也说不清楚,赵王也对李牧疏远了起来。这可把王翦给乐坏了:嘿嘿,等的就是现在!没了李牧的赵国,就等于脱下了铠甲的士兵,几乎没费什么力气,赵国就被王翦给轻易地打败了。赵国的公子嘉逃到代国称王想要东山再起,也被王翦的儿子王贲给灭了。

等到攻楚的时候,王翦却和同僚李信有了歧义,李信向秦王进谏:“大王给我20万兵马,我就能灭了楚国!”王翦给了他一个白眼:“哼!楚国可没这么弱,得60万兵马才行!”秦始皇看着二人争吵,内心暗想:王翦估计是老了,没什么冲劲了。于是咳嗽了一声:“王将军,要不你回去休息一段时间,先让李信去试试。”王翦有点委屈,但是秦王话都说了,明显是不相信自己。也罢,就让李信这个年轻人去试试。

可没想到王翦休息了不久,李信就哭着鼻子回来了:“大王,我打不过......”秦王政没有办法,只得跟王翦说:“王将军,李信还是太年轻了,只能麻烦您亲自去一趟了。”王翦这才领了60万的兵马分赴前线。

到了国境之后,王翦就和士兵们说:“兄弟们不要慌,咱们该吃吃、该睡睡,无聊就玩会儿投石子什么的,不用拘束!”最后,楚国士兵按捺不住想要跑了,眼皮子底下的肥肉怎么能飞了呢?王翦这才下令让养精蓄锐的士兵们出手,士兵们早就已经闲得怀疑人生了,终于找到了目标。就这样,王翦带来的士兵就把楚国给灭了。

王翦和儿子王贲都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功臣,王翦作战,喜欢运用智谋,不喜欢杀太多的人,这种做法在纷乱的战国是比较少见,白起和王翦两人的作战特点不一样,结局也截然不同。

公元前257年长平之战后,秦昭襄王让白起带兵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,白起对于作战形势进行精密的推算,无论如何都是一个败局,因此拒绝出战。后来王龁带兵攻打邯郸,一直没有成果,白起还是不愿意出战,秦昭襄王十分生气:“既然不服从命令就去死吧!”白起就真的抹了脖子。一代名将没有战死沙场,而是被自己效劳一生的君主下令自吻,令人唏嘘不已。他死后许多秦国百姓自发建立宗祠来祭拜他。

而王翦在灭楚之后选择退隐,无论主子秦始皇怎么挽留,他都坚决不答应:“我真的老了,对国家没有作用了,待在位置上也是浪费国家的粮食。”正是因为这样的急流勇退,王翦得以安度晚年。

后人把白起和王翦以及赵国的李牧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,因为两人都是秦国的著名将领,经常被拿到一起作比较到底谁更强,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不同的评价。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里评价二人是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”。两人为秦国所建立下的功勋都不可忽视,王翦后来的灭楚灭赵的圆满结局,少不了白起之前打下的良好基础,白起在之前付出过的努力,王翦也没有浪费。如果说是白起书写了一个好开头,那么王翦就给他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。从这个方面来说,二人不是互相比较,而是互相成全,二人共同创造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功绩,也都为春秋战国增加了迷人的风采。

图片取自网络,如有侵权,烦请联络删除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最新发表
友情链接

Copyright © 2022 日本世界杯_林高远世界杯 - edeny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