浦科特M6Pro、M6S+和M7VC SSD 256GB亲测 - 第一部分

2025-05-12 20:38:43

浦科特M6Pro、M6S+和M7VC SSD 256GB亲测 - 第一部分

继浦科特M3S/M3P SSD评测之后,浦科特送测的SSD我一块都没摸过,PCEVA的浦科特SSD测试均为编辑团队拍照,测试并记录数据后由我或者编辑们来写文。我自己购买并使用过的最新型号的浦科特SSD是M5S系列,这款经典型号也是我买的最多的SSD。

今天巴厘岛度假回来,发现浦科特邮寄了3块SSD给我,分别是浦科特M6Pro、M6S+和M7VC SSD 256GB的型号,这下终于能够亲手做评测来看这2年来浦科特的SSD到底如何(M6Pro是2014年,M6S+是2015年,M7VC是2016年),毕竟别人代测或者自己远程测试总是有各种不方便。由于这3个型号的浦科特SSD,PCEVA的编辑团队之前均已经测试过了,我也就没必要重新做类似的测试。

本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认真测试SSD始于美光C300,然后边测边学并在美光m4测试中把SSD的理论知识都基本介绍了一遍,再之后存储区几位版主和编辑团队也一起做了美光专题。几年过去了,虽然SSD技术发展迅猛,新技术层出不穷,PCEVA的不少帖子中也有单独介绍,可惜测试方法一直没有重大改变,依然是基准跑分,PCMARK,QD测试和离散测试,难道没有专用的软硬件设备和环境就没法更深入的测试了么?我们需要挖掘并出台一套新的存储测试方案来与时俱进,索性趁此机会试水这3块SSD。

闪存和固态硬盘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测试问题:

固态硬盘和传统机械硬盘的性能表现不同,不同的软(固件或驱动)硬件搭配甚至内部历史数据形态均会导致性能差异,所以要想测试好还是需要了解很多基础理论知识,并对当前测试SSD可能使用的新技术进行分析。许多人会根据网上的一些陈旧知识碎片,认为NAND闪存有很多缺陷并惧怕使用SSD。然而在这几年里,SSD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,当前的SSD架构已经克服了许多NAND闪存固有问题,所以你必须忘掉你所学到的陈旧知识,重新来认识SSD。

SSD耐久度的问题 - 不光看闪存颗粒,纠错能力一样重要

最初固态硬盘最大的问题是耐久度。几年前选择SSD其实就是选择SLC闪存还是MLC闪存,当时SLC SSD的耐久度是MLC SSD的10-200倍,大家都认为MLC闪存只适合做消费级的USB闪存和SD卡设备。事实上很少有用户了解他们的工作负载,只知道用SLC SSD能够省心。如今随着SSD闪存和控制器技术的发展,硬件上引入了eMLC或者带ECC的NAND闪存,软件上则导入更详细的映射表结构,更大容量的OP,复杂的信号处理或者更强大的ECC算法,大幅度延长了NAND闪存的寿命。

厂商一般用两种方式标称SSD的耐久度:

1. 第一种叫做TBW(写入TB数),一般定义在消费级SSD产品中,由JEDEC JESD218的定义,规定由主机向SSD写入的最大数据量。(这是一个假定值,取决于厂商定义的产品线和保修策略,高端的SSD一般这个值较高,拿这个数值做耐久度宣传的厂商不少,厚道的厂商保修不限制这个值。)

2. 第二种叫做DWPD(保修期内根据JEDEC JESD219定义的工作负载,每天可写入的SSD总容量的次数),一般定义在企业级SSD产品中。如果一块SSD保修5年,标称DWPD = 10,则代表这颗SSD可以保证5年内每天写入10个全盘容量的数据量。注意这里面有一个参数很关键,那就是 - 时间。

让我们看下这3个浦科特SSD的主控、闪存颗粒和官标耐久度数据:

浦科特M6Pro使用的是Marvell 88SS9187搭配东芝原厂A19nm BGA封装的MLC,在适当的ECC纠错强度下,颗粒官标耐久度理论大于3000 P/E,浦科特并未对M6Pro的5年保修限制TBW写入量。

浦科特M6S+使用的是Marvell 88SS9188搭配东芝原厂15nm BGA封装的MLC,在适当的ECC纠错强度下,颗粒官标耐久度大于3000 P/E,虽然浦科特并未提及M6S+限制的TBW写入量,但上代浦科特M6S所有容量的标称TBW均为72TB。

浦科特M7VC使用的是Marvell 88SS1074搭配东芝原厂15nm TSOP封装的TLC,在适当的ECC纠错强度下,颗粒官标耐久度大于1000 P/E,浦科特宣称由于新主控支持LDPC ECC纠错算法,搭配后可以突破2000 P/E,再加上SLC Cache优化,标称M7VC 256GB的限制TBW写入量为160TB。

浦科特M6Pro搭配高品质颗粒日常使用场景耐久度保修期内不怕你用完,浦科特M6S+固件释放带宽不输8通道主控,M7VC耐久度依靠新主控和固件的优化甚至有希望赶超MLC产品。

性能标称的问题 - 使用环境和负载影响表现

从一开始大家就知道基于NAND闪存的SSD能够获得相比传统机械硬盘百倍以上的随机IOPS提升,消费者更愿意为那些IOPS高的产品支付高昂的费用。厂商们随之开始了”SSD IOPS大战“,每几周都会有厂商跳出来宣称自己的产品IOPS又突破了多少多少,随机读/写性能渐渐变成了用户选择和供应商吹捧的主要性能指标。然而这种强调IOPS性能的做法,其中有非常多的陷阱:

1、消费级SSD主要为操作系统、应用程序与大文件读/写优化,企业级SSD主要为数据库、多用户环境的随机读/写优化,性能标称不可直接拿来比较。

2、厂商标称的一般为最大性能,请注意性能指标下的附加条款,里面显示了达到这个性能的条件,例如传输块大小,QD大小,测试范围大小甚至测试软件等。

3、就像上面提到的,不同的测试软件会有不同的测试结果,ATTO主要测试不同QD下的持续读写,PCMARK模拟用户使用环境,IOMETER不同版本测试结果也会不同,因此需要了解每款软件的特性,不要直接拿来比较。

4、100%随机4KB写入测试真的很重要么?其实它只会告诉你这颗SSD在最差情况下的性能表现。但是如果你认为这颗SSD在最差情况下的表现比另一颗好,那么他在低负载的情况下表现也会更好么?这可不一定。而且真实使用中一般不会出现100%的情况,所以混合读/写的百分比测试其实更有意义。

5、SSD的历史数据形态会影响当前性能发挥,所以每次测试前需要做Secure Erase操作恢复到出厂性能,做任何测试前都建议做这一步避免干扰。

6、一般来说,如果你的应用需要高IOPS,那么它对延迟也有高要求。延迟指标特别是Qos需求其实比IOPS更实际。

7、光看不如自己测,模拟实际系统环境做测试比对比官标数值更有意义。

让我们看下这3个浦科特SSD的官标性能数据:

1、浦科特M5Pro在1.02固件升级时的卖点是10万IOPS,浦科特M6Pro在颗粒更新为东芝原厂A19nm MLC后依然保持这个数据。浦科特6系只能增加软件(内存缓存、旧数据压缩、数据加密)为卖点,因为SATA接口成为了性能瓶颈,无法再明显提升带宽。

2、注意看小条款,3块盘分别在Z77和Z97下测试,系统为WIN7/Win8/Win8.1,微软默认AHCI驱动下,浦科特M6Pro和M6S+使用CDM软件测试QD32的性能,浦科特M7VC则使用IOMETER测试QD32的性能。

3、和大多数消费级产品一样,浦科特官标性能均为空盘FOB峰值性能,实际使用时绝不会有这么好的性能表现。拿M7VC来说,因为有SLC Cache的关系,因此峰值性能表现实际跑在SLC模式下,看上去官标性能甚至比M6S+更强。

由于篇幅会较长,本文分成多篇撰写,下一部分会包含新测试方案的设计和执行。

SSD, 浦科特, M6S, M6Pro, M7V, 测试, 耐久度, 纠错, 主控, 闪存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

x

最新发表
友情链接

Copyright © 2022 日本世界杯_林高远世界杯 - edeny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